學英文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,就是上課遇到老師熱情鼓勵:「來!大膽說,練英文就是要開口說」
腦中一片空白的你,尷尬地說了兩句不知道哪裡讀來的例句,自己都接不上自己的話,只好慚愧地等老師放棄對話
「下一堂課還要來嗎?」你走出教室,輕輕嘆了一口氣,希望能沖散這股無力感,你知道或許不該自責,但實在也想不出要如何改變這樣的無效學習
我知道你會覺得問題是出在自己的英文不夠好,但找錯問題,就很難改善結果,聽聽看這段話有多荒謬:我開不了口,是因為我英文不夠好,而英文要進步,就要開口多說⋯⋯這段話再繼續繞下去,就像追著自己尾巴跑,找錯問題,你跑得再喘也得不到答案
那什麼才是正確的問題呢?
「要怎樣才能避免腦中一片空白?」
這個問題才能開啟說話的學習。
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,第一次參加會議就被點名發言,腦中一片空白,只能低著頭希望主管快點放棄追問,問題出在哪?問題在於他誤以為對話的起點是當下。走出會議室,一位前輩從後頭跟上,溫柔地提醒他:「發言的準備從上禮拜就要開始了」
你負責的議題是什麼?有哪些背景資料你可以先蒐集?有沒有先預練怎麼做簡短摘要?等到你在會議上發言,已經是成果驗收,對話從上禮拜就已經開始了
語言學習也是如此,如果要提升說話練習的成果,一週前就要開始準備發言了
針對英文學習的準備,除了 output 的技巧(也就是語言產出端:挑出重點單字,學習詞性,找出常見的搭配詞),input 的內容也一樣重要(也就是知識輸入端:增加概念理解的深度、擴大蒐集相關議題的廣度),例如如果下週上課的討論主題是 vaccine mandate,output 的學習就是把 mandate 這個字的釋義、詞性與常見搭配字找出來,input 的學習就是列出:
實施 vaccine mandate 的背景緣由是什麼?
實施 vaccine mandate 時的例外處置是什麼?
實施 vaccine mandate 有哪些相關爭議?
沒有做準備的學生,等到上課討論時,腦中一片空白,很自然會怪自己英文不夠好,殊不知問題其實出在 input 的輸入內容不足,沒有對事實的廣泛認識,很難形成有說服力的個人意見
當然,不是人人都有餘裕把英文學習當工作一樣,花一整週的時間做準備,所以有的人願意花錢上課,讓老師幫忙蒐集、設計 input 和 output 的學習材料,像這堂 vaccine mandate 的課,我總共蒐集了18份材料,有報導文章、部落格文章、podcast、YouTube 影片,最後挑出了兩支影片、一集podcast和兩篇文章,讓學生針對「背景、例外處置、爭議」去做摘要練習, 上課時的意見表達,已經是成果驗收,學生的英文表達有進步,不是因為更大膽開口說話,是因為 output 和 input 準備充足
#語言選物 #不只是學英文 #疫苗 #疫苗接種 #vaccine mandate #學英文 #英文課 #英文老師